(通讯员:戴玉霞) 2018年5月4日,河南大学“黄河学者”,博士生导师,刘泽权教授在公司402教室进行了题为《经典阅读·文化传承·外语学习——以《红楼梦》的称谓及其五种英译为例》的精彩讲座。
讲座伊始,刘泽权教授结合PPT为我们简要介绍了《红楼梦》这部经典的阅读与传承的现状,以朴实诙谐的语言讲说了《红楼梦》的前世今生。他讲到,《红楼梦》被誉为“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”,是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。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,《红楼梦》这样的文学经典就是这河流的源泉之一,是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,产生了恒久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影响。然而,在当下忙碌的生活节奏中,很多人忽视了经典的存在,其地位甚至受到质疑。在一项“死活读不下去的书”这样一项调查中,《红楼梦》居然位居榜首,不禁令人叹息。然而,身负重任的学者们针对这种现象,发出了自己的声音,作家“毕飞宇”一针见血地指出“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‘《红楼梦》对阅读的要求太高了’”。作家白先勇称之为“可以读一辈子的书”,并且为《红楼梦》在海外的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。这些学者的精神让我们深有触动,意识到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。
接下来刘泽权教授聚焦《红楼梦》中最基本亦最常出现的文化现象——称谓语及其五种英译,与我们一起探讨重读经典、理解文化与学习外语的当下意义。首先刘泽权教授介绍,自1816年英国传教士、汉学家马礼逊首开《红楼梦》翻译先河,《红楼梦》现已译成24种语言、155个人不同译本,仅英语就有32个片段,12个节译,4个全译,成为中华文化对外翻译、传播的靓丽风景。接着,刘泽权教授以《红楼梦》中的“刘姥姥”说事,分析了这个称谓词四个不同译本中的译法,让我们在轻松的氛围中领略翻译的魅力和译者独特的匠心。
总之,刘泽权教授的讲座高屋建瓴、诙谐幽默,让我们在学术上开阔了视野,拓展了思路,受益颇多。通过这次讲座,我们对《红楼梦》的英译现状有了更深的了解,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领悟,更加感受到我们作为文化传播者的使命感,让我们意识到,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要将这种匠人精神传承下去,为“中华文化走出去”贡献一己绵薄之力。